王褔德的老挝故事:“他是来自中国的好兄弟”

 全球电气资源 2023-10-28 08:49

 

  37岁的王福德已经在老挝待了15年,为南网云南国际公司服务了12年。其间,他参与了230千伏老挝北部电网、中老铁路老挝段外部供电、中老500千伏联网等重点项目,发挥了中老双方的衔接纽带作用。从翻译到现在独当一面,王福德应对不确定之事,与确定之人结下深厚友谊。“以心相交,成其久远”,王福德的老挝故事随着中老两国合作的深入越来越精彩。

  应对不确定之事

  不确定性是海外项目拓展人必须面对的难题。

  2011年8月,王福德加入云南电网对外经济贸易分公司(南网云南国际公司前身,以下简称“外经贸分公司”),正值外经贸分公司与老方开展老挝国家电网研究的谈判关键期。

  “当时和老方谈判,经历了很多波折,最后结果却不太如我们所愿,我感觉坚持了三年的事情被否定了。”那一刻王福德很沮丧,但是后来也接受了事实。

  这个项目让王福德认识到海外项目的不确定性。“没有任何的既有惯例可以让你遵循,哪怕是同样一件一年前做过的事情,一年后再做可能方式方法又不一样。”王福德的经验是循着大致方向见机行事,不断调整以契合老挝市场。

  2015年,王福德又紧张投入到中老铁路外部供电项目前期工作中。中老铁路是老挝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但老挝方面对于铁路供电项目没有概念。“老方的关切点很简单,就是到了时间我就要有电。中方的关切点则是保证质量,不仅要有电,还要高标准供电。”如何在双方关切点和现实之间找到共识?答案是不断沟通。

  “就是不停解释,比如有些技术标准,在老方看来没有必要那么高,我们就给他们讲电气化铁路运行的原理,产生的瞬时高压有可能引起单回线路跳闸。”技术上的通用语言在这时候发挥了很大作用,慢慢地,老方也就了解了中方的关切点,大家取得了共识。

  太多沟通的环节、应对不确定因素的努力都无法一一陈述于人前,但这就是王福德和他同事的工作,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拿下项目,做成项目。一个又一个响当当的工程成了他们人生最宝贵的回忆和勋章,那些不确定代表的困难不足为外人道,但十分确定的是,友谊成了闪闪发光日子里最好的记忆。

  和确定之人交朋友

  王福德刚刚加入公司时是一名翻译,现在他已是云南国际公司驻老挝代表处的公共关系高级经理,在与老挝各相关部委及合作方的联络沟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虽然王福德处理的问题早已不仅仅是语言翻译这一件事,但是从根本上仍然没有离开“翻译”和“沟通”。

  王福德认为,在老挝做项目得通过过硬的专业技术、一个个口碑项目,赢得合作伙伴的信任。

  “很多事情我们觉得理所应当,但是在境外就需要真诚沟通、换位思考、求同存异,站在对象国政府、企业的角度去跟他们沟通,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取得信任。”这是王福德的心得。

  王福德是吉林通化人,但基本听不出他的东北口音,他说,在广西上学时,周围都是南方人,王福德觉得一口东北腔调的普通话无法融入集体,就刻意收着。正是这种处事作风,让王福德在老挝交了非常多朋友,那种会为他张罗婚礼的朋友。

  王福德的爱人黄菊在中国铁路国际公司当翻译,负责中老铁路项目推进。2016年,两人在国内领了结婚证,没来得及办婚礼就双双回到老挝。两人的老挝朋友决定为他们张罗一场老挝式婚礼。他们经常开小会、做方案,包括当天仪式的流程,谁负责为新郎撑伞,谁负责帮新娘抱花,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两人在当地没有家,老挝的同事还特地把自己的房子腾了出来,让他们举办婚礼。

  婚礼的现场,时任老挝公共工程运输部副部长拉塔纳玛尼、时任老挝国家铁路公司总经理贡博士、时任老挝国家电力公司总经理西沙瓦、副总经理端西及部分在老挝中资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出席了婚礼。拉塔纳玛尼还作为“新郎哥哥”致辞,他在致辞中说:“我们以后就是一家人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一定要常回家看看。”时任老挝能矿部部长坎玛尼·因提拉总是这样向别人介绍王福德:“他是来自中国的好兄弟。”

  在王福德眼里,老挝人很重感情。“他们下班后的时间都留给家人和朋友。在老挝,我真心把他们当朋友相处,他们也经常问我在老挝有没有什么困难。我们变成了很好的朋友,带着亲情那种。”当然这些都需要时间,“他要认可我这个人,才会和我交朋友。建立信任并不容易,但是信任一旦建立起来,大家互相尊重,事情也会顺利很多。”

  这种尊重的赢得并不容易。

  一方面,老挝人对中方员工的刻苦深有感受,比如中老铁路外部供电项目建设时期,包括王福德在内的中方员工为了节省时间,揣着干粮工作。

  另一方面,是中方员工对老挝文化的融入。“和老挝朋友聚会千万不要只谈工作,每次我要侃侃而谈时,他们就会喊我停止,让我们聊聊哪里好玩。”中方员工和老方员工下班后一起打羽毛球,周末开派对。

  不要始终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王福德的心诀。

  在老挝待的时间越长,王福德愈发觉得诚信、尊重、信任这些最古老又最简单的文化其实很有魔力。“中老两国的确有差异,我们的工作是跟具体的人打交道,那就回归本质:怀着诚心谋求合作,不卑不亢寻找共赢点。”

  南网报记者 刘杰 通讯员 徐苔林

收藏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