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四十载,鄂尔多斯变电站与改革开放共成长

 全球电气资源 2018-10-31 08:53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立足这方水土,鄂电人凭借着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不断书写梦想与现实交相辉映的时代注脚。40年沧海桑田,鄂尔多斯地区的变电站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众志成城,从手动操作到后台遥控
 
  “我是1990年分配到布尔台110千伏变电站的,那时候全鄂尔多斯仅有5座变电站,每个站都是像“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都是单电源,一个小的接地故障就可能让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区陷入黑暗。”从参加工作起,韩秀琴就一直在变电站工作,从一名普通的运行人员到现在的站长,她一干就是28年。回忆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韩秀琴感触颇多“如果遇到夜里有操作、测温,还需要有一个人专门打着手电筒,要是遇到设备跳闸,就得忙一晚上。”
 
  “我们刚参加工作时候,中专生就是香饽饽了,哪像现在好多新入职的都是研究生学历”据韩秀琴介绍,当时变电站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模式都不够完善,好多东西只能靠自己翻书、研究着去做,而后来站内的制度、规范等都是她们这代人像“吃螃蟹”一样一点点摸索出来的。那时候的开关柜是刀闸开关柜,需要手动操作。最困难的时候,运行人员还要充分熟悉设备的“脾气”,用巧劲儿才能顺利的操作,而越是用猛劲儿,越操作不了还容易弄坏设备、弄伤自己。进行倒闸操作时,也没有五防开票系统,操作票全靠手写,很容易因误走间隔、误操作而造成事故,危及人身安全。“现在的有些倒闸操作,直接后台就可以远程遥控了,安全系数提升了许多。当年需要十几个人24小时来轮番值守的布尔台站,也早在2010年进行综自改造后成为了无人值守变电站。”作为在变电站里工作了近三十年的运行能手,谈起工作来,韩秀琴谦虚的说:“咱们现在的年轻人都是科班出身,底子扎实,反应快,和他们相比,我们也得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学习新东西,才能保证自己不掉队!”
 
   40年砥砺奋进,从常规站到综自变电站
 
  本世纪初期,伴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鄂尔多斯地区经济开始逐步发展起来,地区用电负荷急剧上涨,特别是棋盘井地区工业负荷增长迅速,伊克昭盟电业局于2001年建立了220千伏棋盘井变电站。
 
  “当年的变电站,都是常规站,站内设备都是充油设备。充油设备绝缘性差,可靠性低,就连体积也足有现在充气设备三个大,安装起来那叫一个费事啊!”提起当年,陈彦河依旧神采飞扬:“我们起棋盘井站的时候,变压器是单项变压器,有100多吨重,安装起变压器来非常困难,那时候真是全员连轴干,一干就是两个多月。”后来技术进步了,开关就变成了“少油开关”,体积小,性能好,排除故障率也高。再后来,真空开关出现了,体积进一步缩小。到现在,先进的GIS组合电器将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合为一体,运行人员操作、巡视等都很方便,设备运行可靠性也全面提升。技术提高越来越快,新起一个变电站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截止目前,鄂尔多斯地区的变电站已从当年的几座发展到了仅110kV及以上变电站就有119座,并全部进行了综合自动化改造。
 
   40年春风化雨,从人力巡视到智能巡视机器人
 
  2018年9月16日, 220千伏康巴什变电站的值班长马智按照惯例坐在主控室检查监控系统。突然,机器人巡检回传的一条报警信息引起了他的注意:253线路C相线夹处温度高出另外两相30度!马智忙戴好安全帽,用红外测温仪进行现场测温,C相线夹处温度果然超出了正常范围“像这种发热点在线夹处,我们日常测温很难发现,机器人巡视可是帮了我们不小的忙!”这台智能巡视机器人于2017年3月正式“落户”鄂尔多斯电业局,除了日常巡视、测温外,还可用于大风、雨雪、大雾等恶劣天气,以及站内突发事故,运行人员无法到现场开展巡检工作时,可替代人工完成巡检工作,提高巡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我们三十年前值班还需要24小时监盘呢,谁能想到现在还会有机器人来代替人工巡视!”回忆起过去,在变电站待了近三十年的李丽霞感慨万千,以前有的子站较远,日常巡视、操作都得开车去,遇上大雪,路滑不能行车,有时还得走着到站里。“设备智能化后,变电站逐步实现了集中运维,不但降低了运维成本,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现在在主站里就可以远程巡视、操控几十公里外的子站设备。”
 
  “只要我们变电人初心不改,脚踏实地的干下去,我们的设备智能化水平还会继续提高,电网运行质量也会显著增强,我们的明天会越来越美好!”两代变电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来源:国际电力网

收藏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