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年冰封的皑皑雪岭,气势雄伟的布达拉宫,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如果一生只有一次去西藏的机会,你想到那里做点什么?
今年夏天,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的两个小伙石玉峰和宁国强去了高原,做了一件不一样的“大事”!这事关系到藏中百姓的用电难题,还关系到今后藏电外送。
9月24日,中秋节当天,两人顺利完成任务回到温州。
温州电力俩小伙巡线青藏高原
石玉峰、宁国强是国网温州供电公司的两名青年输电线路巡线员。他们常年工作于高山峻岭,冒着严寒酷暑,穿梭在密林野地,每年平均完成300公里的输电线路巡视任务。以往,他们的巡视工作只能靠望远镜和肉眼观察,近几年无人机科技迅速发展,部分巡线员通过正规培训取证后,也可以借助无人机进行巡视。这一次,他们带着工作中的“好搭档”,一起来到高原。
2017年4月6日,世界海拔最高、海拔跨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的输变电工程——藏中联网工程正式开工。这项总投资约162亿元的工程,新建、扩建变电站16座,新建输电线路2738公里,大部分沿高海拔山脊走线,工程沿线平均作业海拔超过4000米,跨越西藏三地市十区县,是继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后又一项超高海拔、超大高差的输变电工程,西藏电网也实现了由220千伏到500千伏的历史跨越。
今年6月,随着藏中联网工程进入尾声,相关的验收工作陆续开展,国家电网公司选拔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专家人员前往藏区配合工程验收。石玉峰、宁国强入选专家队伍,并作为第二批援藏人员赴藏,开启为期两个月的专项帮扶,全程参与藏中联网工程沃卡-芒康段500千伏输电线路竣工无人机飞行验收。
“每个人可能都有走一回
青藏高原的梦想,能参与到这么重要的工程,这个机会真的是太珍贵了!”石玉峰说。
高空巡视拼技术还要“斗”老鹰
“坐车,坐车!”“一直在坐车!”石玉峰和宁国强抢着说道,说完两个人又哈哈大笑。初到西藏时,除了轻微的高原反应,两个人最不适应的就是坐车。
输电线路基本都建在距离市县城区较远、人烟稀少的高山上。在西藏,这种特点更为明显。第一次巡视任务交接便是前往距离拉萨市区700多公里的林芝波密,两个人坐了整整12个小时的车,才到达目的地。第二天因为大雾,工作仅开展了1小时,便又折返。
“这种感觉,就像是‘充电2小时,通话5分钟’一样,太令人沮丧了。在温州,最远不过是去泰顺,两三个小时的车程。可在高原,3.5小时是基础线,而且路况又很差。”石玉峰说。
一个多月来,他们行经的道路大多坑坑洼洼、泥泞不堪,全程颠簸。而且小路限高,工程车只能在海拔较高的盘山公路上绕。“从海拔4900米的布丹拉山经过时,我俩的高原反应马上就来了,开始大喘气。但再累再晕也不敢睡!西藏的山路很多区段都有滑坡的痕迹,护栏都被冲没了,要时刻警惕着。”回想起公路上的所见所感,宁国强双手比划起来。
与坐车相比,爬山在高原似乎没那么难,但“气不够喘”是常态。在温州,一名熟练的输电线路巡线员,爬上百米高山用不了半小时,但在西藏,爬山可是“从高原爬到更高原”了,眼看着10分钟就能到达的小山包,两个人竟爬了近半小时,两步一喘、十步一歇,到了山顶,还要缓个10分钟才能工作。
“放眼望去,全是美景,可惜像拖着铅一样的身体,实在跟不上欢腾的内心。”宁国强说。
在高原进行无人机巡视也并非易事。“由于空气稀薄、洁净、微粒少,空气折射率较低,在沿海平原的距离判断标准,在这里都不太准确。更具挑战的是杆塔巡视时,无人机还会遇到老鹰。”两人最开始的确有些慌张,毕竟没有“迎战”大型鸟的经验,但最后还是冷静下来,拿出了“斗”麻雀的经验,用飞机的油门声吓走了老鹰。
近两个月的验收巡视后,两人总结了自己的巡视飞行经验,工作效率提高了,也渐渐适应当地的气候。
两个月磨砺铭记“高原精神”
尽管都是温州供电公司的员工,石玉峰和宁国强却都是新温州人。石玉峰在温工作已有7年,宁国强在温工作已有3年,温州已成为他们的第二家乡。
从温州到西藏,4000多公里的距离,遇上节日难免思乡。“到了西藏以后,最多的不是给家里人打电话,而是把这边遇到的工作难题、心情状态及时汇报给温州的领导和同事。大家在微信群里鼓励我们,给我们出对策,特别暖心。”
在藏期间,石玉峰和宁国强共完成了500千伏林朗I线和林朗II线17-24几个标段部分杆塔的验收和复检,多条220千伏线路综合检修复检验收,数条220千伏及以上线路雷击跳闸特巡工作和500千伏变电站全景数据采集、宣传工作,以及与西藏无人机班组进行技术交流等。他们表示,能通过自己的验收工作,为藏中联网工程画上阶段性的句号,感到很自豪。
9月24日,两人顺利完成任务离藏返温。两个月所经历的各种困难,早已被藏中联网工程的重大意义、高原壮阔的景色和热情好客的朴实民风所冲淡,铭记于心的是电力人坚韧不拔的高原精神和为藏族同胞创造美好生活的满腔热血。
两个月来,石玉峰和宁国强写了很多篇日记,来记录这段珍贵的经历。有一段话,石玉峰在日记里写了三遍,那是他在抵达500千伏沃卡变电站时,看到入口处写的一句话:“缺氧不缺斗志,缺氧不缺智慧,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追求更高!”
这大概就是每一位援藏人员的信仰吧!
来源:国际电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