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一到晚上,村里一片漆黑,家里只有一盏煤油灯,光小得可怜,经常被风吹灭,手电筒都算很稀有的家用电器了。”回忆起1978年前农村照明的状况,开封市尉氏县邢庄乡岳家村村民岳三宝频频摇头。
如今,河南省农村电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轮农网改造升级,让村民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飞跃。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降低了农民负担,实现了粮食高产,振兴了乡村经济。管理体制理顺,供电服务提升,让农民充满获得感和幸福感。40年来,河南电力为新农村建设和助推美丽河南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电网越来越强
1978年年底,
河南农网规模只相当于现在的十分之一,乡(镇)通电率仅有80%,村通电率只有65%,大部分农民还无电可用。
为改变用电现状,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共开展了三轮农网升级改造。1998年,第一次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启动,农网“两改一同价”工作拉开序幕。2010年,第二次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启动,旨在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用电需求。2016年,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推进农业现代化、拉动农村消费升级为目标,我省启动了第三次农网改造升级工作。
经升级改造,河南农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1978年实现“县县通电”到1990年“乡乡通电”,再到1997年“村村通电”,最后2005年“户户通电”,以及2017年“村村通动力电”和平原地区“井井通电”。村民实现了从“没有电”到“用上电”,从“总断电”到“偶尔断电”,最后到“敞开用电”的转变。
2016年,随着农电管理体制的逐步理顺,国网河南电力累计投资388.4亿元,新建(改造)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959千米,变电站256座、变电容量821万千伏安;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8.2万千米、配电变压器10.4万台;新建(改造)低压线路14.3万千米;为2356万户居民更换智能电表。
河南农村供电质量显著提高,装备水平和电气化水平也大幅提升。“目前,全省264万户农村‘低电压’用户全部消除,38万眼机井全部通电,6869个中心村完成电网改造,6492个贫困村通了动力电,40个县完成电网脱贫项目,90个乡消除‘一乡无站’问题。”省电力公司配网办负责人介绍。自此,河南农民真正实现了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跨越。
乡村越来越美
1997年,河南农村才通上电,各方面设施还不齐全,村里几乎全是土路。农民收入单一,灌溉困难,生活拮据。随着1998年全国“两改一同价”工作的开展,加之农电体制改革和农网改造的扎实基础,我省取消了一切不合理加价,并下达最高限价。随后在2000年至2002年实施统一销售电价和城乡同网同价,2006年至2008年实现了县域各类用电同网同价和一般工商业城乡同价。2015年,全省城乡各类用电最终全部实现同网同价。
优惠的电价政策大大减轻了农民用电负担,也加速了乡村经济的振兴。2016年,夏邑县骆集乡胜利东村贫困户吕当先抓住几次调价契机,开办了杨木加工坊。年收入从不足2000元,到现在的2.4万元。仅一年就摘掉了“贫困帽”。
同时,为减轻灌溉压力,国网河南电力陆续开展了“井井通电”工程,于2017年年底实现平原机井通电全覆盖。从此,浇地只需一人一卡,每年每亩比柴油灌溉省60元,仅此一项全省农民每年可省11.4亿元。这也为河南多年蝉联粮食高产排行榜提供了保障。
如今,广大乡村早已改变了落后的模样,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整齐划一的小洋楼,高标准建设的电力设施,河南农村正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快车道”上实现着弯道超车。
生活越来越好
1978年前,农村用电乱收费、乱涨价、乱摊派和人情电、关系电、权利电现象时有发生。电工甚至存在“电霸”作风。1990年到1997年间,农电管理体制虽经历了几次探索,却仍未改善用电秩序,农民用电负担依然沉重。
1998年,河南率先在全国开展了农村电力体制改革,实行了电量、电价、电费“三公开”,销售、抄表、收费、服务“四到户”和电价、票据、抄表、核算、考核“五统一”管理,基本建立了规范有序的农村供用电秩序。进入20世纪,国网河南电力不断提升优质服务水平,建设服务窗口,规范业务流程,公布服务承诺,开通“95598”客户服务电话,客户满意率逐年提高。
近几年,我省农电管理体制逐步理顺,互联网+、智能缴费、营配调融合、供电服务指挥平台等服务措施的稳步实施,让农民真正体会到了优质供电服务给生活带来的幸福感。“不用出门就能交电费,一个电话就解决用电难题。40年前这些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天竟全实现了!”对于多年来河南电力发生的变化,栾川县栾川乡朝阳村村民王老汉如此感慨。
264万户
目前,全省264万户农村“低电压”用户全部消除,38万眼机井全部通电,6869个中心村完成电网改造,6492个贫困村通了动力电,40个县完成电网脱贫项目,90个乡消除“一乡无站”问题。
来源:国际电力网